發布時間:2022-11-21 1323人瀏覽
二氧化硅具有優異的光透過性、絕緣性、抗磨性、較寬的禁帶寬度以及化學惰性等性能,作為真空鍍膜材料在光學、微電子等領域已經得到廣泛應用,如光學系統中的增透減反膜、微電子器件上的介電層等。
發布時間:2022-11-15 1302人瀏覽
從某種程度上說,人類文明的進展是不斷追尋光明事物的過程。在物理學中,作為光明事物的載體,光學也一直受到科學研究的普遍關注。人類在對光的探索中所發現的新特性,以及由此發展的新應用也一直深深地影響著現代人們的生活。然而,物理學上回答“什么是光”卻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盡管經過了千百年來不斷的探索,自然界中的光和光學仍然向我們展現著它的神秘特性,有待人們進一步深入探索它的無窮魅力。
發布時間:2022-11-07 1359人瀏覽
當用光學測量時,光學成像系統可以解析的結構的橫向范圍從根本上是受衍射限制的。克服這一限制是最近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并且已經在這一領域發表了幾種方法。在最近發表在《光學微系統》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德國卡塞爾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方法,該方法使用微球直接放置在物體表面,以擴展干涉地形測量的限制,以實現小結構的光學分辨率。
發布時間:2022-10-31 1362人瀏覽
門捷列夫曾經說過:“科學是從測量開始的。”光學成像拓展了人類的認知邊界,推動了科學的進步,同時也廣泛應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受到不可避免的鏡面加工誤差、系統設計缺陷與環境擾動的限制,實際成像分辨率與信噪比往往顯著低于完美成像系統。如何實現無像差的完美光學成像,一直是光學中最重要且懸而未決的難題之一。
發布時間:2022-10-24 1390人瀏覽
如果你要打破規則,就要確保每個人都看到它。這就是萊斯大學工程師的目標,他們試圖用新的技術加強虛擬現實、3D顯示和一般光學技術的屏幕。莫斯規則(Moss rule)描述了一種材料的光學吸收和它如何折射光線之間的權衡,這一規則已經被萊斯大學喬治-R-布朗工程學院的電氣和計算機工程副教授Gururaj Naik和應用物理學研究生項目校友Chloe Doiron打破。
發布時間:2022-10-17 1279人瀏覽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陶光明教授研究小組與浙江大學馬耀光教授團隊、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交叉學科聯合創新,研發出一種可無源制冷的光學超材料織物,降溫效果好,可穿戴性能高,應用前景看好。
發布時間:2022-10-10 1185人瀏覽
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立偉曾在《光學學報》發表系列文章《復合電磁同心球系統的成像電子光學》。2021年秋,周立偉重新梳理他在這一方向的研究,形成4篇系列文章,作為2019年文章的姊妹篇,再次選擇發表在《光學學報》上。周老今年已90高齡,他感嘆自己“年紀大了,寫作進度很慢,這恐怕是自己的封筆之作了”,但從構思到寫作再到文章插圖都堅持由其個人完成,一定要沒有一點瑕疵后再投稿送審。
中國空間站的光學艙!巡天空間望遠鏡預計2024年投入科學運行
發布時間:2022-09-29 1451人瀏覽
伴隨著中國空間站的建造,與其共軌飛行的巡天空間望遠鏡的研制也正在緊張有序推進。記者從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獲悉,目前,巡天光學設施初樣研制取得新進展。望遠鏡預計在中國空間站建成后發射升空,將成為探索星辰大海的旗艦級空間天文設施。
發布時間:2022-09-22 1888人瀏覽
在光學鏡頭領域,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個詞,視場角,即Field of view(FOV),視場角在又稱視場,它的大小決定了光學儀器的視野范圍。在光學儀器中,以光學儀器的鏡頭為頂點,以被測目標的物像可通過鏡頭的最大范圍的兩條邊緣構成的夾角,稱為視場角。
發布時間:2022-09-14 1298人瀏覽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理工大學光電信息與計算機工程學院院長莊松林的領導下,該校詹其文教授帶領的納米光子學團隊歷時2年,創造性的將這兩個領域“合二為一”,首次從理論到實驗展示了具有時空渦旋相位并攜帶光子橫向軌道角動量的新型光場,開創了一個全新的光子軌道角動量自由度。
陜西省西安市新城區萬年路10號力天商務中心四樓431室
免費服務熱線:180-6683-1809 電子郵箱:1154684289@qq.com